現在這個時候講這些,真得還有人會聽嗎?....我指的應該不只是政府部門而已。
"主要困境在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過度集中以及科技研發跟產業需求沒有連結。""
--- 這不就是我一直在部落格文中所強調的事嗎?!
回頭想想自己在這個行業裡在做什麼?...很簡單...公司想去爭食一些既有國外大廠生意。
所以:先找了一些人先研究人家的東西,想辦法先抄個幾分像,或是弄到一些規格
照著做,然後,再找幾個業務與FAE 到大陸大江南北跑...一批工程師做累了退下來,
沒關係,再找人繼續做。...跑累的人呢?要嘛留在大陸找機會,對外宣稱機會處處是。
另一種呢?!就是回台另起爐灶,不是自己想當老闆呢?就是帶槍投靠另一家,
憑自己在大陸的所見所聞,慫恿另一家公司也進來做市場....自己樂得當高階主管,
動動嘴吧---- 然後呢?然後,再找幾個業務與FAE 到大陸大江南北跑...
看到沒?!又開始另一個循環了。---所謂高科技的產業營運模式。
市場還幾乎以大陸為主耶,同文同種的市場多方便啊!管他阿貓阿狗工程師...
套一句提神飲料廣告台詞:喝了就上啊!....
這過程中,有多少工程師真的在家裡蹲到功力雄厚的?!沒關係...反正這個產業就是
劣幣逐良幣嘛!不是每個人願意天天跑外面的,有人願意跑,老闆就得要感激了...
還要投以感恩關懷的眼神,但是呢?!蹲在家裡練功的小媳婦呢?!...
反正這樣的故事場景,每年都上映,每一年暑假畢業季一到就是新血換舊血。
當然每年都跟您說:很好啊...這個產業給您提供了多少就業機會?!又有多少
機會可以出差啊...結果呢?!然後呢?!---- 您覺得人家站在不同層次的高度在
看這件事時,人家如何解讀?!很簡單,我們看來就是:
"主要困境在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過度集中以及科技研發跟產業需求沒有連結。""
對啊...您會說:當然肚子麵包重要啊...但人家看到的是那您以後呢?
您現在當然會考慮肚子麵包,以後您還得考慮房貸,兒女教育基金呢?!....
甚至往後您還有您退休的錢耶---- 大家不就是都是為了這個嗎?!所以大家做的事都是
一樣的,更悲哀的是:您還未必是最聰明的,您也未必是在具有競爭力的公司環境裡耶!
您真的懂得人家講的這一句話背後真正的意義嗎?
"主要困境在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過度集中以及科技研發跟產業需求沒有連結。""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現在這個行業就算是萬骨枯也未必能造就一將啊。
更何況還有多人還搞不清楚自己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中被送到前線當砲灰的萬骨枯啊!
如果您還真的參不透上述的那一句話,管您台清交成...都是一樣的啦!
或許現在政府裡或許真的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但我們也可不能不想這個問題啊,
要不然,人家說的"台灣做白工",就是有一群搞不清楚狀況的工程師們所累積出來
數大就是美的場景啊!...
------------------------
每年投三千億研發 台灣做白工
2012-07-04 01:43
政府和企業每年投資三千億研發經費都是「做白工」?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昨日直言,台灣企業每年支付國外廠商的權利金高達三千億元,相當於我國每年研發經費總額,凸顯台灣至今仍是依靠外來技術的國家,沒有掌握產業發展關鍵技術。
翁啟惠昨日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中,以「我國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為題,向海內外院士提出專題報告。
他表示,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最近公布世界競爭力,台灣經濟表現從第八名到跌到第十三名,很多原因都跟政府有關,主要困境在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過度集中以及科技研發跟產業需求沒有連結。
------------------
--------------------
人間異語:把自己的人生重新種回來
Q:你們三個離開科技業,回高雄大樹種鳳梨,為何人生做這麼大轉變?
A:我工作20多年,做到科技廠資深廠長,每天工作重複,要有成就感不容易。廠長接下來就是當副總、總經理,可是我很懷疑,幹到那個位置要幹什麼?4年前,我回故鄉種鳳梨,同事大全跟為仁也因工作不快樂,比我更早回來,我們就一起合作。
大樹最有名是玉荷包跟鳳梨,剛開始我想種玉荷包,但它收成很看天氣,我還是想選努力做比較有機會的,別靠賭,就選種鳳梨。從事有機,是因這裡從事慣行農法種鳳梨4、50年的師傅非常多,我們都40多歲了,從新手進來要種鳳梨,若從事慣行,根本沒機會。
我們想親近自然,如果從事慣法,就要噴農藥、除草劑,用化肥,我們不考慮,因以前從事科技,看到很多化學的東西,還不知道是什麼就從國外進來,雖然廢水能處理到看起來很乾淨,但裡面沒魚,連青苔都長不出來,讓人害怕。
不願再見生態惡化
大樹的土壤、栽種技術跟氣候很適合種鳳梨,從日本時代就是鳳梨頂級產區,台灣第一個鳳梨種苗廠設在這。鳳梨生長條件越單純,原始風味越好,我們用最簡單自然農法,解決病蟲害就噴肥皂水,靠強力水柱讓昆蟲不死也半條命。土地種些綠肥,雜草讓它長,再割來當肥料,剛開始人家都說我們懶,草長得比鳳梨樹高,可是每年土壤的有機質越來越好。我們種的鳳梨,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都比農委會公布的營養成分高出許多;加上自然熟成,香氣濃郁度跟纖維細緻度都高很多,口感因此也好很多。
Q:你們成功了嗎?
A:我們從事有機是不想再看到生態環境惡化,但要先獲利,才能繼續運作,有說服力讓更多人加入,否則人家只會說我們花錢買道德。不過,我們堅持不行的東西就是不行。
我們的產品現在進到微風廣場跟棉花田賣,也正在申請歐盟有機認證。但今年增加種到15公頃,還需兩百多個通路商,才能消化。乾淨食物的價值目前超乎消費者想像。現在生產者都根據消費者市場來生產,消費者要漂亮好吃,又要價格低,就要犧牲很多東西,我們在做違反常理的事,因農產品不可能有物美價廉這回事,而是真材實料,反映成本。但現在農民都由通路商主宰,幾乎不能翻身。
我們能做的就是說服通路商,教育消費者,用這種價錢買真材實料很划算,吃自然健康的東西,不用吃這麼多。但民眾轉變很慢。
以前我當廠長應徵員工,一大堆台成清交的畢業生,還有建中、台大電機第一名畢業的,高科技把台灣優秀的人都吸收過去,耗費多少資源,如果這些人能夠投入其他產業,尤其農業會有多大幫助?台灣農業不升級,絕不會有出路。我們是知識型農夫,對農業有想法,只是還沒完全被驗證,我們在嘗試找最好方法,雖然經濟有壓力,但很踏實快樂。
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