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標題是上週今週刊的封面故事,有興趣的可以自行點閱參考。
但事實真非如報章雜誌所言?
就以我自己身邊朋友的故事為例子,以前大家都在園區科技公司上班,
薪水待遇固然好一點,但是工作時間長,工作辛勞是一定的啦。
但大家所圖的無非就是希望達到那個存摺多1000 萬或是可以早日退休。
事實卻是告訴我們說:這個過程仍然符合所謂的八二理論。
能夠真正的朝這個方向努力的:只有20% 。而有機會~因緣際會可以順利進入
一定的獲利模式的也只有那 20 %裡面的 20 %...最後可以達到故事所言的
也只有那最後20 %裡面的 20 % 可以達到。
很簡單:當初大家手上都有股票,也都對於資金投資也都有一定的認知,
但很不幸的是:工作時間長,哪有那麼多時間研究這個?要花時間研究的,
就會被主管認定為:工作不力,心有旁鶩。
那也沒關係,低調一點,幾位志同道合有志一同的幾位好友就私下交流。
但問題又來了,後來大家動不動就會大陸出差...每隔幾週或幾個月後,一不留意
手上的股價直直落,人家及時脫手時,跟不上人家腳步。或是一轉身,喔~發現
一檔股票股價來到低檔,就趕快殺入承接。甚至還加碼自家公司股票,
以表對公司忠心與付出...答案告訴我們:我們似乎永遠是那80 % 中那絕大多數的
80 % 的人。...幾年下來不要說存摺有多個 1000 萬。連房子要買在哪都不知道?
更不用說:女朋友在哪?更悲慘的是:手上僅存的股票都一路躺平,快成壁紙了。
股票賺錢時,賺那個一兩隻漲停板就到處嚷嚷說:老子準備退休去了...
不見股價破底時,低調的摸摸鼻子大陸出差去賺一點差旅費。
幾年下來也沒看他真正退休或提升怎樣的生活品質?過了40 邁向45 之際,
見了面還是滿口的嘴砲:公司那些菜鳥工程師啊,不知天高地厚的好好努力...
想當年老子我啊...&^%#@...結果呢?!
所以我的結論是:45 歲前做對9 件事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不要在高科技業裡待太久,不但沒有真的撈到錢,還養成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
不懂得知足常樂,還很會打嘴砲....還一副自我感覺很好的心態。
...
...
-----------------
- 謝富旭、林心怡、楊卓翰
- 出處 /
- 今周刊766期
- 20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