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昨天某學者的分析還不錯。
另外就是朋友寄給我的二月份商週的分析也不錯。大家或許也可以看看讀者的相關回應內容。
也有許多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其實,我們所憂心的不是我們這一代。
而是我們的下一代及子孫。大家都盡量的吃乾抹淨了,我們留給下一代什麼?!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9147&p=1
"...一九七○及八○年代,台灣主要的貿易夥伴多是美、歐、日等已開發地區,台灣的薪資水準明顯增加,以八○年代來說,平均薪資年成長一○.七%,當時的經濟成長和一般民眾的感受非常接近。
但從九○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的貿易夥伴逐漸轉向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後來更以中國大陸為重心,受到對岸勞工薪資較低的向下拉力,台灣的勞工薪資開始停滯。..."
...
"...台灣本身的因素有三個:獨厚科技業、稅制不公、管制服務業。政府稅制不公的兩隻手,讓所得分配日益惡化——一隻手是「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簡稱促產條例),另一隻手是綜合所得稅。
謬誤一:獨厚科技業,加速M型化
一九九一年,促產條例實施,以高科技為主的資本密集產業享有免營利事業所得稅或股東投資抵減綜合所得稅的優惠。當初這些租稅優惠,無非希望這些製造業能提升競爭力,但二十年過去,台灣製造業仍以代工為主要模式。經建會分析台灣的「貿易條件」(每單位出口能換到的進口量,越少表示出口價值越低),二○○三年之後明顯惡化,原因就是台灣的製造業未能掌握關鍵技術,使得台灣無法主導出口價格。 ..."
...
"...促產條例為製造業減了多少稅?根據財政部資料,十年稅損達八千五百億元,相當於全國二‧二年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意即,若促產受惠廠商這十年正常繳稅,全國人民二‧二年不用繳所得稅。
科技業稅率有多低?資料顯示,二○○七年IC設計業聯發科有效稅率僅四‧二%,面板廠奇美約五%、友達三‧六%、華映二‧二%、台積電九‧六%。相較當年營所稅率為二五%(目前降為二○%),一般企業賺一百元,須上繳二十五元,諸多盈餘百億元以上的科技業者,賺一百元卻只上繳個位數,這公平嗎?
如果說,科技業者拿高額補貼,創造比其他產業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GDP還勉強說得過去,但科技業占總就業人口不到七%,含科技業在內的製造業占總就業人口二七%,產值占GDP比重兩成;扮演內需主力的服務業,就業人口近六成,占GDP的比重更達七成。隨著科技業外移,未來雇用人口只會越來越少。 ..."
...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表示,薪資成長的速度跟不上GDP,與電子業不需要低階勞動,薪水高的高階勞動又被派到國外有關,「以晶圓廠為例,投資一千億元的晶圓廠,需要的是碩士以上的人力,而且,只需要兩千人。」
創造較少就業機會的產業,得到的租稅優惠,反而比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產業多,凸顯政府「輕就業、重成長」思維,讓資源往少數人身上集中,加速財富M型化。
可以說,不見的薪水,是被政府以稅負手段,拿給高獲利卻少繳稅的企業與其大股東。"...
-----------------------------------------------------
http://www.udn.com/2010/4/1/NEWS/OPINION/X1/5510366.shtml
| ||
最近產創條例在立法院審查,帶動許多不同的討論。就國內經濟發展來看,當然需要儘快通過,讓產業發展的環境能夠更健全。但是,綜觀產創條例的全文,卻缺乏兩個目前國內最需要的獎勵重點,一個是能夠帶動就業人口的實質投資,另外一個是推動區域均衡發展的配套獎勵措施。 目前國內實質投資不振,資金大量流入無法帶動實質就業的股市與房地產炒作,經濟成長不但未得資金流入的利益,反而使一般庶民大受其害。因此,產創條例如果只鼓勵資金流入(如卅一條「關係企業國外獲利匯回免稅」),不管流入資金的用途,可能造成更多的問題;加上目前稅法才剛增列個人國外所得課稅的規定,這項「個人海外所得繳稅,企業海外所得無條件免稅」,也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應修正為「海外獲利,扣除國外營所稅,及當年度該企業的海外匯出金額後,超過部分免於課稅」。 在提升就業部分,研發與人才培訓的稅負減免有實質必要,但是更應該同時注重能夠帶動實質就業的生產投入,因此讓增僱員工的企業可以有租稅誘因,在卅條中增列企業增加雇用台灣員工的成本,可減免第一年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另外一個台灣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區域發展的嚴重失衡。不久前新聞報導,台北市信義區的稅收超過南部七縣市的總和,這種嚴重的失衡現象,必然造成未來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重大危機。在大陸尚且實施開發大西部及家電下鄉的補助,目前台灣許多地區可能離台北或新竹只有一或兩小時車程,卻沒有足夠廠商前往投資,主要原因便是地方政府沒有任何籌碼提供與北部不同的吸引力。因此,在產創條例修正時,應該要增列區域均衡發展的專章,讓企業在中南部或去政府資源較少的地方投資的誘因增加。否則未來國家資源仍集中在少數產業與地區,對台灣的整體發展更為不利。 【2010/04/01 聯合報】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