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的行業我不是很清楚啦。


但如果以我自己所在的電子行業(或您可以說是高科技行業)來說,這幾年來


大家有感於風光盛事已經大不如前了。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產品壽命短...


技術與市場變化大,甚至人家還常常講說:大者恆大的產業發展模式。


所以連我們自己做到都快要不如歸去兮~


試問:這樣的工作環境,您還會想讓您下一代做這一行嗎?.......


這個產業幾年發展下來,台面上還有幾家能像樣的維持下去?


所以就會點出這我對於這一篇評論的感觸。難道您還要您的小孩子學校畢業後,


還要排隊的進這一行嗎?因為整個國內的產業發展這幾年下來幾乎沒有明顯的


新興產業或公司發展趨勢成形...那會有哪些新的就業機會呢?您說:


這樣子的問題不去想,光討論去國外打工多少錢?或是為什麼國內是22K的問題呢?


有什麼意義嗎?


大家只想到「領薪水」這件事,那有誰在想「發薪水」的事?誰來發薪水?


大家可以很用力,很賣力的罵那些沒良心的企業大老闆,但是...您還不是在領他發


給您的薪水嗎?您敢去跟他吵說:為什麼別人分得多?您分得少?...為什麼沒有


股票分紅?...結果呢?!您還不一天到晚只想安安穩穩的領薪水嗎?


---


今天陪一位朋友到外縣市拜訪廠商,在小小工業區裡人家老闆泡著茶跟我們說:


他們左邊這家工廠的老闆,國中畢業...人家就開發出那個著名的拖把的金屬簧片,


又賣專利,又賣關鍵零組件,就找幾個工人幫忙,還可以一個月出幾個貨櫃;


再過去幾間的一個老闆,前幾年人家一家國際知名廠商委託他嘗試開發一種特殊織布,


後來竟然也被他搞出來,現在工廠裡就請兩個本勞外加一個外勞...


老闆有空的時候也會幫幫忙,現在一個月也可以做到一百多萬元。


對面一家射出廠,經幾年前努力下的所奠定的基礎,現在許多大型醫療院所用的


點滴所用的附件也都是由他們所供應...


在這一條小小工業區巷弄裡,共同的特色就是:到了傍晚四五點時,這些小老闆就會


聚在一起泡茶聊一下天。(我剛離開園區工作,搞那個ROM模擬器時,


我就是跟這位老闆討教過有關PCB問題,其實,他自己也是在一些特殊PCB 加工上


有其獨到「管道」,所以他自己也是鎖住一個特殊領域的PCB 加工市場...


市場不大,但利潤很好...我就開玩笑的跟他說:您也是一樣的啦!)


這一條很傳統的小小工業區巷弄裡,其實您看不到像科學園區光鮮亮麗的研發大樓,


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吵雜聲。(這些老闆們中,還有人喜歡關著門上工!想低調一點...)


但其實您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那一股中小企業的韌性與強烈的求生意識,甚至都可以


體會到那一種真正享受工作及生活的相結合的氣息....連我帶去的朋友也都可以體會到


那一種不同於他原來在園區工作經驗的環境與氛圍。


----


或許,就像一隻展翅起飛的小鳥,當您振翅高飛時,您就不會被地表這些街道巷弄


搞得您昏頭轉向...一旦脫離這些原來窠臼的刻板印象之後,您就會發現:


天空之廣,已經可以讓您迎風展翅了...


---



蘋中信:沒有創業 哪來就業(杜震華)



2013年08月21日

雖然,我國失業率近年來已從2010年的高峰5.9%下降到去年的4.2%,乃至於今年上半年的4.1%,但國人還是因失業率在四小龍中居「首位」而感到煩惱(香港3.4%、韓國3.3%、新加坡2.0%)。


只想安穩不願冒險


的確,在一個已開發經濟體,工作機會或「失業率」的變化,通常比「經濟成長率」的升降更受到重視;因為失去工作帶給失業家庭的痛苦,以及增加其他就業者的恐慌,遠比所得的些許升降要來得「有感」。因此,提高就業或降低失業已經成為先進國家最重視的經濟指標。 
然而,就業機會是增加或減少,自然和企業的增減有關;而企業的增減,卻又和經濟體的創業精神息息相關。但如果大眾都缺乏冒險創業的精神,只想進既有企業安享穩定工作,那麼「餅」可能愈做愈小,失業率跟著提高。 
台灣在1996年失業率只有1.8%,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那年快速提高到2.6%;2001年網路泡沫化躍為3.0%,2003年更越過了5.0%,之後就沒有低於3.9%的狀況。因此,目前4.1%以近年的數據看並不算差;但若能再努力一下,讓它再減個0.2%,就可以成為2002年以來的最佳就業狀況。 
只是,在台灣發展為已開發經濟體之後,新世代或新新世代,或稱為X世代及Y世代,在父母已經累積了不少財富、家境已然富裕之下,其雄心壯志比起父執輩已大不如前;有意創業者也經常是以一家小咖啡店、小特色餐館為滿足。這充分反映在新企業家數和就業人數的創造動能在近幾年快速減弱,當然影響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如果觀察1997年以來15年的三個階段,可以發現1997~2002年間中小企業家數成長了8.26%、2002~2007年間更成長了11.94%,但2007~2012年間卻大幅下降到5.32%。如果中小企業的家數成長率反映了創業動能,則中小企業成長率從11.94%下降到5.32%,表示台灣的創業動能已經「腰斬」。如果2007~2012年間創業動能沒有下降,則新創的企業將增加8.2萬個;以平均每家創造6.4個工作計算,這將增加52萬個工作機會,大約可以讓失業率下降5%,也就是完全消除目前的失業率! 


動能「腰斬」該檢討


因此,如何透過創業訓練,或提供各種創業協助,以提高國人的創業精神,應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觀察創業動能「腰斬」後的2007~2012年間,發現總家數成長率低於平均(5.32%)的有:礦業及土石採取(-29.0%)、製造業(-0.45%)、批發及零售(1.10%)、運輸及倉儲(-0.46%)、金融及保險(4.18%)、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3.02%);令人意外的是農林漁牧業成長了9.58%。礦業萎縮情有可原,而其他產業的動能消失,主管機關似乎都有檢討的必要;更應該了解農林漁牧業成長的原因,最好不是因為要領取「老農津貼」而從其他行業「轉業」而來。
就業的基礎在創業,而創業的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正嚴厲考驗著我國政府和民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賈老師的真老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