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業裡,要如何打破集團大公司的圍剿應該是時下許多科技業裡年輕人
想創業的最大障礙吧。...因為整個科技業幾乎充斥著"大者恆大,小者毫無機會"的氛圍。
當然也有很多人實在是在大公司工作久了,也少了一點衝勁,多了一點惰性。
自然創業的動力也沒有了。不過,我個人是比較覺得整個產業氛圍對從小小公司重新
創業的人來說:的確有許多外在負面的環境因素。
------------------
有位讀者的回應寫得不錯:
---------------------------------------------
但如果又反過來思考另一個問題是: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台灣現在許多畢業生都會面臨很大
的生活壓力,就不得不選擇台面上的大型公司就業,但我們也知道:台面上的這些大型公司
的工作內容與職場訓練,其實都不是有利於個人未來創業的歷練。
因為誠如報導內容所說的:這些大型公司十之八九都是在做呆呆的代工。人在裡面工作久了,
自然也只會呆呆的領薪水上班,當然也任由老闆剝削...公司做代工,當然裡面的人員編制也是
代工模式,隨時可以被替代的。所以這一篇文章報導中,主其事者當然期望產業,尤其是
科技產業要把創新變成創業。就應該如何改善整個科技業的基本思維?!
否則的話...光以目前科技業裡到處充斥Me Too、殺價競爭以及代工思維來說:
要如何突破眼前這些大型公司或財團的運作模式。這應該是政府所應該要面臨的課題...
否則,您不能每天要人家創新,創業...結果:您們又一天到晚幫這些科技業的代工廠商
提供租稅優惠、銀行融資、借貸展延等等,甚至提供許多政策支持,包括不公平的勞工政策。
那當然對於許多其他想創業者就會造成排擠作用。----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
其實:不要代工,要創新。都是口號,而實質執行面上,還都是為財團,為台面上的
大公司護航...很簡單嘛!如果我們都明知:在高科技業裡,賣肝當苦勞,是不得已,
但如果人家想創業或甚至想轉業求生存的話,政府能提供什麼環境給人家呢?
否則,結果是一樣的~年輕畢業生一樣得落入紅塵,先去大型代工公司先被折磨著
幾年,然後再憤而自行複製先前工作經驗,從事一樣的產品,一樣的生意模式:
惡性殺價競爭....一樣在這永不得翻身的科技產業中翻滾,永不得超生啊。
---
| ||
朱敬一說,上周他和中研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孔祥重見面。他轉述孔祥重說,過去十五年資訊、通訊、電子產業下游出現了雲端、遠距照護、奈米材料等新科技,但台灣上游科技政策卻沒有任何調整,「我們幾乎什麼都沒做。」
朱敬一並說,台灣的科技產業以代工起家,但現在不能再呆呆做代工;台灣應該要有創新能力。要講新科技,台灣也有雲端、奈米,但關鍵技術和智慧財產都操控在外國人手上;因此,台灣每年科技預算才新台幣一千億元,卻要花一千七百多億元付權利金。
朱敬一表示,每年的國際發明展、設計獎,台灣學生都能拿到許多獎項。他認為,學校應該要有個機制幫助紅點、iF等大型設計獎的得獎學生,讓他們的「創新」變成「創業」。然而,目前業界、學界的距離越來越大,如果學界的「創新」變不了「創業」,業界只能「呆呆做代工」。
「『創新』是一種社會氛圍。」朱敬一表示,科技界要開始尋求改變環境,甚至遊說社會大眾。目前台灣某些科技廠商被告,甚至有些主管去美國坐牢,他認為就是「交學費」;唯有社會鼓勵年輕人勇敢推行創意、獲得智財、累積關鍵技術,我們才能脫離目前的困境。
【2012/12/17 聯合報】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