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還是要說一句:這一種科技創業故事是發生在美國。如果在台灣就很難說了。


另外:我也覺得布萊恩也不用以類似"羞辱"的方式來揶揄一位哈佛畢業生,


或許以某種程度來說:可能只是想填補自己內心所欠缺的那一份"學歷"吧!


我當然認同布萊恩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創業來達到他人生的目標,但也不代表每個人


都有如此的機會與幸運吧。--- 但這卻是許多奮發向上成功者容易犯的毛病。


譬如: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過得不如理想,像求學階段的成績,但後來有機會


與昔日競爭者有著一樣顯赫的工作資歷時,就比較容易特別凸顯自己的努力與成就。


人生真正成功的定義可能還是因人而異吧!


不過,這篇文章最後所歸納的成功方式,我覺得寫得不錯。


因為我也看過許多台灣一些工程師,尤其是一些菜鳥工程師,或許就如同前面所說的,


經由不斷的努力與競爭,在他畢業工作一陣子後,他得到了周遭許多親朋好友的肯定,


就常常忽略掉了許多這些成功方式:譬如不懂得經營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或是如何


該去進一步的拓展自己的視野...尤其在台灣的科技公司,您以為您一份令人稱羨的


工作職務就可以讓您永保安康嗎?!慢慢的您會發現:您的工作可以一開始是強調您


過人的努力與個人成就。但後來越搞可是要越搞一些勾心鬥角的鳥事才能更進一步。


搞到最後~都把自己給搞臭了---就是文中所提:沒有去建立自己的品牌。


然後就開始覺得工作乏味,又一股不安定的心情纏繞的自己周遭,然後就更想


利用職權去掩飾自己的不安與慢慢流失那一份原本的成就感...(有些台灣許多大公司


裡中高階主管常見的心態...)。


從這一篇文章觀賞的省思中,或許可以讓您好好的想想或觀察一下周遭人際關係吧。


---


PS : 那我自己是不是也是誠如我自己所說的那般呢?!那是我自己不安而心虛呢?


還是大環境讓我不斷的自我麻痺而不自知呢?!....


----


大學文憑 只值一份狗屁工作(轉載商業周刊)


 


布萊恩‧法蘭克林(Bryan Franklin)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投入音效設計事業,


由於企業的草創和經營搞得他分身乏術,最終他並沒有完成學業。


而今,有超過三百部劇情片在布萊恩的工作室進行剪輯或混音,包括《神鬼戰士》、


《末代武士》和《人工智慧》等片。布萊恩從零開始,靠著白手起家,


從未向投資人伸手要過一毛錢,最後,布萊恩在二○○○年把公司賣掉。


布萊恩笑容滿面的說:「我用賣掉公司那筆錢,在舊金山的九曲花街買了一間房子。」


到了二○○二年初,布萊恩已經是第三次以自創、獨資的方式開創出獲利事業。



那時他正缺一名助理,因此他在分類廣告刊登了求才訊息。布萊恩告訴我:

 

「我在二十四個小時內,收到兩百封履歷。求職者大部分都是大學生,不過也有很多

 

碩士生來應徵,其中有幾個是通過律師考試的法律博士、還有大約六位的企管碩士。

 

我對那位哈佛企管碩士感到很好奇,便把他列入候選人名單,他是我面試十多人

 

當中的其中一人。」

 


「他穿著三件式西裝來我家,我和他談到以後要他負責輸入資料的網站,

 

待遇是每小時十美元。他對這個網站的想法還停留在一九九九年的心態。我想他應該沒說

 

「上市」(IPO)這兩個字,但是我非常確定他在面試中有提到「流動性」(Liquidity)一詞。」

 


「我的反應是這樣的:『聽著,我要找的是資料輸入和客服的職缺,我要確定當客戶

 

打電話進來的時候,能感受到需求是有被照顧的。」

 


「然後他說:『嗯,你知道的,我認為我們必須以策略角度,思考哪一種關係可以有效拓展。』

 

那一次的面試大致就是以類似的方式在進行。他還一度提起:『那麼,很顯然我們有幾個

 

完全不同的做法和優先要考慮的事,所以我第一個禮拜要進行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一個

 

優先矩陣,來當作安排優先順序的參考。」然後我腦中浮現他忙著在建優先矩陣,

 

所有的工作都是我一個人在做的畫面。」

 


「最後,我雇用了一位年輕的非裔美籍女性,她高中沒畢業,但是她有絕佳的職場倫理和

 

高度的生存智慧。事實證明三年多下來,她的工作表現相當優異,她獲得多次的加薪,

 

並曾經管過三個人。」

 

 

街頭智慧讓工作更有效率

 

 


假如經濟不景氣,你會寧願自己是布萊恩‧法蘭克林,也不願是那名哈佛企管碩士。

 

換句話說,當景氣衰退時,你希望能把握人生際遇,當那個刊登求才廣告的老闆,

 

而不是乞求別人施捨一個工作機會的人。我們假定你會希望自己是用人單位

 

(也許是中小企業家或某公司的部門主管),而不是拉下臉去找工作的人。

 


為什麼那時候是布萊恩找人(即便他連大學學歷也沒有)?為什麼哈佛企管碩士

 

會需要找工作?

 


我個人不認識這個企管碩士,所以我只能憑經驗推測他的困境;但是我相當清楚

 

布萊恩的情況,因為他是我關係密切的朋友。

 


在那之前,布萊恩已經投注十年的熱情,以實際擁有事業的方式,把自己的資金

 

當作賭注,戮力學習能夠幫助他成功的事物業務、行銷、領導能力、管理、財務和會計。

 

換言之,布萊恩一直把心力放在正規教育外的個人進修,專注學習某些研究人員口中

 

所謂的「實戰智慧」如何在現實世界有效率的把工作完成,又稱為「街頭智慧」。

 


另一個人,也就是那位哈佛企管碩士,想必也研讀過相同的行銷、業務、管理、

 

領導能力、會計、和財務類的教材。但我的猜測是,他大部分都是以抽象、理論的

 

方法在做研究。為了達到如此神聖的教育立場,哈佛生的教育重點或許是偏重在學業

 

表現上如何爭取好成績,而不是現實世界「立刻完成工作」的實戰智慧。

 


這兩人都念了很多書,但是(我猜想)其中一方的教育是以「理論」為主,

 

那是大專院校最便捷的選擇;另一方的教育(並非經由正式授課的自我進修)則以

 

「實務」為主。一方受到僵化、一板一眼、死讀書的教育;另一方則站上第一線接受

 

實戰教育,經常處於必須面對個人災難的邊緣。一方在全世界最有聲望的學術殿堂

 

受教育;另一方則是在千錘百鍊的商場硬漢學校歷經磨練。一方是著重學術知識的

 

「學院派」;另一方則關注實戰智慧的「街頭派」。

 

當經濟衰退時,你認為哪一派的人會勝出?當景氣再次復甦時,又是哪一派的人會贏?

 

如果你想知道,今天那一張用來證明你學業表現的大學文憑到底值多少錢

 

(那個我們一再向年輕人耳提面命,告訴他們為了成功,應該不計龐大的時間成本和

 

財力,去追求的單一選項價值),你只需要在分類廣告刊登找零工的訊息就可以得到

 

答案了。

 



這些擁有大學學歷的求職者,已經獲得社會、父母、師長和身邊的每個人告訴他們

 

為了成功所必要的配備一張證明學業表現的畢業證書。但是,以布萊恩的個案來說,

 

在二○○○年初相對溫和的衰退中,竟然有好幾百位學士、碩士、博士,排隊向這位

 

不修邊幅、沒有大學學歷的年輕老闆,爭搶一個時薪十美元的狗屁工作。

 


我在本書訪問和特別撰文介紹的人物當中,大約有九成是貨真價實的百萬富翁,

 

有幾位甚至是億萬富豪(以美元計)。其中有些人赫赫有名,多數則是沒沒無聞,

 

但他們顯然是深具潛力的明日之星,他們透過本書所描述的策略,實踐了本書的精神

 

和課程,並且在這世界留下令人讚嘆的事蹟。

 

 


教育不等於追求優異成績

 

 


然而,觀察我書裡寫到的那些成功人物的人生啟示,它們明確的顯示,「教育」

 

絕對不能和「學業表現」畫上等號。我們已經將這兩件事混為一談,不計賠上自己、

 

孩子、整個經濟和文化的高昂代價。此外,雖然要追求成功,教育總是必要的,

 

但追求優異的成績並不是一切成就的保證。就像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的:

 

「我從不因上學干擾我受教育。」

 

(馬克吐溫十一歲時,就放棄小學學業,去印刷廠當學徒)

 


我書裡那些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即使你可以在大學學到很多美妙的事物,

 

但是你人生的成就與幸福,和大學所學、或是畢業時印在你名字後面的成績,

 

幾乎是毫無關聯。有關係的,是你的動力、積極精神、堅持、為別人生活帶來

 

貢獻的能力、想出好點子並有效遊說他人的能力、你的領導力、悠然穿梭於社交和

 

工作人脈的能力(有些研究人員把這項能力稱為「實戰智慧」)、以及不管和

 

你唱反調的人怎麼說,經歷生命的各種起落沉浮,你仍然全心全意、堅定相信自己

 

最終會獲勝的信念。


這些是我書裡訪問的那些自學富豪人士的實務技巧,他們摒棄晦澀難懂的學術技巧,

 

著眼於真正的學習。

 


成功技巧第一式:讓你的工作變得意義非凡和做有意義的工作,包括怎樣才能

 

改變世界,又不至於搞得傾家蕩產?

 

成功技巧第二式:尋覓卓越出眾的良師益友,與有權有勢的人物為友,

 

及建立世界級的人脈

 


    成功技巧第三式: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知道的行銷竅門、如何無師自通變行銷大師

 

    成功技巧第四式: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知道的銷售竅門、如何無師自通變業務高手

 

    成功技巧第五式:如何投資耀眼未來,一手打理搶錢力


  成功技巧第六式:建立自己的品牌

 


成功技巧第七式:編織創業人生

 


當然,要達到真正全方位的成功境界,就其字面的完整意義來講,我們也需要

 

學習許多實用的個人技巧,這包括像是如何找到及維持一個美好的親密關係;

 

如何維持健康活力;以及如何在一個越來越混亂失序的世界,追尋我們的精神信仰。

 

家財萬貫的富豪,很可能是感情和心靈的乞丐。假如我們孤立無援、體弱多病或

 

缺乏愛的滋潤,就算全世界的財富堆在眼前,人生也會變得索然乏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賈老師的真老公 的頭像
    賈老師的真老公

    ChamberPlus System Level Studio

    賈老師的真老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