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脫離代工微利,就要開始思考什麼是終端需求,從消費者需求來設計產品,這樣的思維是目前代工製造業者普遍缺乏的,卻是未來轉型發展最重要的思維。
代工製造是從接受規格訂單開始,所有的經營環境都是從一個已經設計完成的產品規格開始,品牌公司設計好規格給我們,我們再按照設計規格生產製造,並不清楚這個產品規格的設計思維,因為交給我們製造代工的產品,都只是別人將軟硬系統整合後,所切割下來的一部分產品規格。
長期發展下來,企業習慣以有效率的降低成本方式爭取代工訂單為主要的經營思維,接受規格,以世界最優秀的生產技術製造,但始終不清楚,所設計生產製造的產品規格是從何而來。
我認為,未來企業的競爭發展思維,應該是具備定義產品應用規格的能力,從使用者需求端開始思考產品的發展規格,如何將軟體、硬體及服務整合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或思考重新定義特殊族群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例如,未來幼兒教育或老人照護醫療使用的平板電腦,所需要的軟體與服務內涵是什麼?要先探討使用者的主要需求,然後再回頭定義設計產品。
所以,台灣業者應該將接受產品規格的單一產品製造能力,轉型為具備定義產品規格的系統整合思維,將軟體、硬體及服務,有系統的整合設計成為一個具有獲利價值的產品,這個產品的設計定義要從使用者需求端開始思考。
據我所知,台灣部分硬體製造廠商,除了由OEM(接受客戶完全指定,按原圖設計代工製造)轉為ODM(為客戶提供設計、製造代工的服務)外,也已經理解到軟體開發的重要性,雖然已經開始布局,但是整體思維轉變的幅度還是不夠大,腳步邁開的速度也不夠快。雖然硬體的製造量很大,對於單一產品的製造技術能力很強,但還是想要從原有的產品製造技術去對應使用需求,這種想法仍然侷限在製造業供給端的思維,忽略了需求端的思維。
供給端思維注重的是產品功能優劣,強調如何將產品做到最完善,但缺少思考需求端為什麼要使用產品的思維,即使產品已經做到最好的品質,結果未滿足需求端的需要,最後產品還是賣不掉。
企業要建立瞭解需求端的思維,就必須從企業領導人開始做起,改變思維,帶領組織不斷的在工作中思考使用者需求是什麼,瞭解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進而投入資源,研究使用者為什麼需要這樣的產品,或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會更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如果能夠在內部訓練員工習慣思考這樣的問題,就會逐漸建立整體的思維,持續不斷嘗試從使用者需求定義產品規格,就會轉變公司經營模式尋找更多內、外部資源,或整合那些外部思維來增強產品設計定義。
台灣資訊產業要轉型,整體思維一定要改變,然後才會清楚知道要什麼樣的人才。雖然轉型發展一定會有風險,但是過去台灣的硬體產業也是經歷很多的失敗後,才能夠有今天的榮景,所以企業領導人要發揮企業家精神,敢冒風險,積極推動轉型,將企業過往的製造供給思維,轉變為迎向趨勢的使用需求思維。
台灣資訊產業長期以來的OEM/ODM發展型態,也相對侷限台灣硬體和軟體的整合發展,我們缺乏軟硬體的系統整合能力,也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培育,需要開始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思維,瞭解需求端的產品該如何定義。
雖然台灣的硬體製造全球知名,但是所謂智慧產品並非指硬體,當物聯網、雲端運算科技,將人事物都結合在一起後,要再加上軟體的應用才會產生價值。
未來整合軟硬體的服務應用,將會成為全球主要的發展趨勢,台灣廠商一定要隨著這樣的趨勢轉型發展,如果現在不做,未來可能就沒機會。企業在成功之後不能再害怕失敗,要勇於承擔風險,當國際大廠都在朝軟硬體整合的方向發展時,缺少軟硬整合思維的企業,將來要承擔的風險,可能會更大於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作者是資策會董事長。本專欄由台灣科技界領導人輪流執筆,每兩周的周一見報,希望促使台灣科技能量再躍升、擴散。)